第一號作品:台灣舞曲

劉美蓮 2008.10.24(修訂)

二十歲就以男中音在日本成名的江文彬,並不自滿於聲樂的成就,他一直都有創作的慾望,回憶故鄉台北城的印象,24 歲的小彬,正式創作第一號作品「城內之夜」鋼琴曲,為了慶祝人生的新里程,中文名字就改為江文也,日文拼音用 Bunya Koh。

「城內」是指<台北三市街—艋舺、城內、大稻埕>中的城內,艋舺是老街,大稻埕是出口稻米和茶葉的港阜,北邊大龍峒有孔子廟、保安宮,「五戶一秀,十戶一舉」,是高度文化區與商業區的「台灣人の街」。「城內」是日本人盤據的行政區,三層洋樓林立,有總督府、圖書館、菊元百貨公司、公園以及 1915 年完工,紀念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的博物館,歐式新潮流的建築不亞於日本的小都市,人稱「東方小巴黎」。

1934 年 8 月,楊肇嘉先生倡議組織「鄉土訪問音樂團」,由旅日音樂家擔綱,返台巡迴演出--台北、新竹、台中、彰化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共七場,同台的有高慈美、林秋錦、柯明珠、陳泗治、林澄沐、林進生、翁榮茂等人。穿著時髦白色西裝演唱的文也帥哥,最讓女性風靡。

演出空檔,江文也盡興遊覽各地風光,表演結束,回到東京,文也的故鄉情依然澎湃,他將「城內之夜」改寫成管絃樂曲,又改名為<台灣舞曲>為了掌握寶島精神,他更頻繁與台灣人交往,幾次應蔡培火之邀,到蔡氏經營的「味仙餐廳」聚會,留下合影。

1936 年柏林奧運會,承襲希臘傳統,同步舉辦國際藝術競賽,分別有繪畫、詩歌、雕刻、作曲等項目,江文也的管絃樂版<台灣舞曲>,通過日本作曲家聯盟的甄選,再由體育協會推舉,於 3 月代表日本參賽,台灣報紙曾有熱烈報導。

斯時德國為希特勒主政,各國參賽並不踴躍,政治因素確實讓同盟國的情誼很明顯的左右競賽結果。德國國立公文圖書館「奧林匹克.柏林大會正式紀錄」記載作曲比賽成績:<歌曲組>一二三名皆為德國人;<室內樂組>從缺;<管絃樂組>金牌獎德國,銀牌獎頒給兩人--義大利和捷克,銅牌獎為日本江文也。此「銅牌獎牌」(如圖)和「得獎榮譽證明書」的獎狀,至今仍由東京遺孀珍藏著

「銅牌」與「獎狀」從柏林寄到東京,卻遭受到作曲家聯盟內部刻意淡化,連剛剛從柏林返日的奧林匹克委員被報紙採訪,也只低調輕描淡寫。這是因為同時參賽的四位作曲家山田耕筰、伊福部昭、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的作品都落選了,這四位教授級的人物,竟然輸給 26 歲的小伙子,殖民地的二等國民,內心都不好受。樂壇議論著:「台灣舞曲沒啥技術嘛!只因東方風味引發歐洲人好奇而已。」

文也當然不服氣,把獎牌拿給報社朋友看,「東京日日新報」馬上於 9 月 11 日大幅報導,刊登「銅牌與獎狀圍繞著作曲家的照片」,又用樂譜當插圖。當然囉!「台灣日日新報」亦馬上跟進,以文化頭條報導,文化人都開始注意這顆東方的彗星。

<台灣舞曲>唱片馬上由史托可夫斯基指揮,勝利唱片公司當做聖誕節特賣發行,管絃樂總譜亦由 Shunjusha Edition,以封面德、英、法、日文,做全世界發行。內頁刊登作者照片,及 1934 年 8 月,作者親撰的詩,做為詮釋:

在那裡我看到了華麗至極的殿堂,
看到了極其莊嚴的樓閣,
看到了圍繞於深遂叢林中的劇場及祖廟。
但是它們宣告這一切都結束了,
它們皆化作精靈融入微妙的空間裡,
就如幻想消逝一般,
渴望神與人子之寵愛集於一身的它們,
有如空洞的驅殼般浮於幽冥中,
啊!在那裡我看到了退潮的沙洲上,
留下的兩三點泡沫的景像……..(劉鱗玉翻譯)

鋼琴版<台灣舞曲>樂譜也是同年於 HakubiEdition 白眉出版社發行,筆者師大二年級,於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購買到此譜(如附圖),封底標示昭和 11 年 11 月發行,定價「金壹圓」,特標「不許複製」,樂譜末頁刊登江文也的作品表。

許多人聽聞<台灣舞曲>,都表示樂曲缺乏「四、月、望、雨」般近代台語歌謠的風格,殊不知「四、月、望、雨」等歌曲,係 1935 年以後才慢慢走紅,<台灣舞曲>卻是 1934 的創作,江文也受到印象派的影響,以他對台灣和台北城內的印象寫作,原住民的節奏元素支撐全曲,或許是他獲獎的主因吧!

   
網站刊登之內文未經原作者同意,恕不授權開放讀者轉載、節錄或複製。若有任何建議,請與本會連絡,本會email : taipeimusic2005@gmail.com 建議使用 IE5.0 以上版本及最佳瀏覽解析度設定為 1024 * 7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