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獄後,經獄友介紹認識雷永明神父,邀請他為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譜寫中國風格的聖詠,非天主教徒亦非基督教徒的他開始做彌撒,完成了上下兩大冊聖詠。接著就頭痛了,戰後百廢待舉,根本不可能出版,文也想出一計,請印章店刻音符圖章,和韻真兩人一個一個蓋上音符,再由韻真用娟秀的工筆字,將歌詞填寫上去,送到印刷廠。
透過教會宣教,這些聖詠傳到南京、上海,廈門、香港,也傳到海南島、台灣,更傳至比利時(江明德曾在皇家圖書館遠東部,看到江文也作品目錄及聖詠)。在兩岸不相往來的年代,江文也的天主教聖詠是唯一在故鄉被神父、修女傳唱40年的聲音。其他大概只有1947年台灣省政府交響樂團由蔡繼琨指揮演出<台灣舞曲>而已,之後進入戒嚴白色恐怖年代,陷匪的人等同匪諜,江文也三個字消失了,第二次演出此曲已是相隔43年後,張己任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。
無法回北京師大工作,江文也每天騎腳踏車到北平郊區的回民中學教書,直到1947冬天,才被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徐悲鴻校長及趙梅伯系主任聘請任教,他和校長是英雄惜英雄的知音,還以推拿治癒徐悲鴻的不適,獲贈「奔馬圖」。這一年,恩人楊肇嘉到北京時,就在江家聽了一整天,文也在日本灌製的唱片。
1949年,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,朋友們要他避難,有相邀回台灣的,也有擬聘任到香港的,文也卻決定留在北京,他天真的認為政治風暴就像颱風,一下子就會過去。
當年冬天,文也與藝專同事齊赴天津,參與「中央音樂學院」建院工作,每週往返京津兩地,在火車上完成許多作品;<鄉土節令詩><廈門漁夫舞曲>以及依據郭沫若長詩譜曲的<更生曲>。隔年,由謝雪紅的朋友楊克培介紹,加入「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會」。
中央音樂學院是中共總理周恩來力邀馬思聰創辦的(1958遷校北京),當紅的國家首席音樂家,經常出國進行文化外交的馬思聰,非常敬重江文也,讓他在教學和創作兩方面都有穩定的發展,再加上廣東海豐人的馬思聰,母語是閩南話,兩人相知相惜。
創作紀念屈原的<汨羅沉流>之外,音樂家開始想念家鄉,焦點從中國游移到台灣,將謝雪紅的歌詞融入<第三交響曲>,又以鄭成功的故事寫作<第四交響曲>,這些作品融入豪放粗獷的北管樂,以及婉約細膩的南管樂,展現閩南風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