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美蓮
欣聞多明哥將與江惠合唱「雨夜花」,江惠正在擔心她是要以民謠唱腔應對,還是要以聲樂唱法來因應。這個問題,筆者與朋友們的看法是:多明哥已經跨界跟許多流行歌星合作過,既然他在眾多台灣歌唱家中(據說包含聲樂家與流行歌手)選擇了她,就是要她 CD 中的聲音,江惠應該要有信心。如果不放心,可以尊重歌王,問一下他或亞洲經紀人的意見,畢竟這是多明哥的場,不是江惠的場。況且,義大利美聲唱法和華人民謠唱腔,沒有高下之分,只要唱得好,都能扣人心絃。
去年底,筆者曾以學會秘書長的身份,在本版發表「音樂簡譜不是毒蛇猛獸」一文,敘述學會接到家長抱怨,因為孩子課本上書寫簡譜 1 2 3 ,以致音樂成績不及格的事件,引起杏壇諸多討論。之後,學會與筆者就經常接到「代為伸冤」的請求,遺憾的是:學會只是人民團體,筆者也非包青天,無能處理各項事件。又且,事情好辦,理念難解,音樂教育的問題真是一言難盡。
時序入秋,教育部主辦的兩項「音樂比賽」,相繼在各縣市展開初賽。一項是行之四十餘年的台灣區比賽,另一項是第三屆「全國鄉土歌謠比賽」,後者分閩南語組、客語組與原住民歌謠組,包含合唱與獨唱。十月迄今,學會陸續接到中小學教師的抱怨:鄉土歌謠應該用民謠唱腔(民族唱腔或自然唱腔),才能字正腔圓,表達鄉土音色與情感,可是,如此參賽,都無法得名,要用聲樂式的唱法,才能得到前三名。
聲樂唱法,指的是:十八十九世紀西洋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,雄霸一方的「義大利美聲唱法」。在沒有麥克風與音響的年代,唱給貴族聽的宮廷音樂會,因為人數少,場地小,並不需要「大嗓門」「大音量」,歌手可以很舒服的歌唱,甚至還可以向貴族拋媚眼。到了盧梭提倡「全民音樂」的年代,大型劇院蓋起來了,歌手必須訓練自己的呼吸與共鳴,才能唱得高亢響亮,滿足遠方的聽眾,義大利美聲唱法的歌劇至此稱雄歐洲,連德語系子民莫札特的大部份歌劇,都是義大利文發音的劇本呢!(想想看,一個中國人,寫一齣日語或韓語發音的歌劇給中國人聽?)
聲樂家由於要訓練自己的肺活量,體態容易變胖,影響舞台視覺,明明是虛弱的茶花女,舞台上看到的卻是壯壯胖妞,更可怕的是,在她垂死之前,還可以用很有丹田之力的女高音,唱著告別的詠嘆調。文弱的白面書生、多病的畫家,也得由強壯的男高音破瓦落地(諧音)來擔綱,在舞台劇與電影水準日益提高後,歌劇院的人口開始流失了。
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之後,高貴的藝術更加普及了,「輕歌劇 operetta 」比「正歌劇 opera 」更受歡迎,人們改變歌唱的審美觀;民謠恢復使用適合各國語言的發聲法,歌舞劇用通俗歌曲的自然唱腔,第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師就是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伯恩斯坦,從他的「西城故事」到其他作曲家的「國王與我」、「屋上提琴手」、「窈窕淑女」、「真善美」,都是從百老匯躍上銀幕的知名音樂劇( musical )。近代的英國人安德魯、韋伯的音樂劇「貓」、「歌劇魅影」、「艾薇塔」、「萬世巨星」等,更是劇院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。麥克風與高級音響推出後,義大利美聲唱法已然是「歐洲歌劇」與「古典藝術歌曲」的專屬發聲法了,不適用於民謠與通俗歌曲。
在國內,過度崇洋的音樂教育,已經產生諸多問題,國民的「音樂美感」渾淆不清,什麼是「美」?有多少是「附庸風雅」?有多少是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」?有多少是「民族自信心的喪失」?值得大家來辦幾場文化辯論。
筆者曾在歐美聽歌劇和藝術歌曲音樂會,很羨慕聽眾滿足的笑容。但在國內,聲樂演唱會的場合,卻經常聽到「寧願聽鄧麗君唱歌」、「聽女高音唱歌我會起雞皮疙瘩」、「望春風完全聽不出歌詞,還是江惠的咬字清晰。」、「聲樂家唱歌也會走音喔!節奏也不穩啊!」、「感覺上,他一直在照顧他聲音的美,沒有融入感情的藝術歌曲,還不如聽流行歌曲呢!」、「音量那麼弱,還鐵齒不願使用麥克風,聲音都被樂隊吸掉了」。
四十年前,台視成立就有鄧昌國指揮的交響樂團,還有「台視樂府」、「你喜愛的歌」等聲樂節目,中視成立就有張繼高堅持引進的「青少年音樂會」,藤田梓主持的「音樂窗」,華視也有「華視音樂廳」。現在,古典音樂、藝術歌曲、都賣不到廣告,勉強只有公視的節目撐著。藝術歌曲人口的流失,的確讓一些聲樂家開始「用美聲法唱台灣民謠」,精神可佩之餘,我們聽到的是:聲樂家唱了三十年的器官已經定型,歌聲與民眾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。
「美聲唱台灣民謠」的初期,讓扶輪社、青商會、教育部、文建會紛紛慷慨贊助,直到出國聽音樂劇的人愈來愈多,一些被募款的科技新貴也表態:寧願聽原住民的純樸歌聲,也不想再假裝欣賞華人聲樂了。再加上張惠妹、李玟等實力派唱將頻受國際注目,社會大眾已經跟上世界潮流了,偏偏還有一大票自命清高的教授,一再鄙視「自然發聲的民謠唱腔」,傷害了追求進步的中小學教師,逼他們黯然退出比賽。
看看大陸,歌劇精英紛紛在歐美展露頭角,另一類的民族唱腔,或是「中華美聲」,表現也不惶鬚讓,能夠展現渾厚的丹田之氣,又能咬字清晰,游走於聲樂與通俗之間,讓多數民眾接受。有的歌唱家更厲害,可以唱歌劇、藝術歌曲、也可以唱民謠與流行歌曲。民族唱腔的合唱團也紛紛成立,去年就有隊伍來台表演,值得台灣樂壇觀摩學習。
今年,行政院客委會,公開招標「客家兒歌」影帶的製作,由公視得標,製作單位很慎重地邀請全國鄉土歌唱比賽「客語組冠軍」的隊伍錄影,卻被評審委員會要求重拍。評審教授說:「我們不要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美聲,我們要咬字清晰、富有客家風格的聲音。」站在本土音樂教育的立場,筆者要為客委會的評審們喝采,也為台灣區及各縣市音樂比賽的評審們加油!
歌唱方法的探討,其實只是音樂教育的冰山一角,樂教與比賽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,但因為國內多年來「比賽引領教學」的生態,台灣音樂教育學會希望主辦全國比賽的教育部,在立院紛爭與九年一貫之餘,能夠撥冗關懷美育,減少師生壓力,避免比賽灼傷教育。 |